欢迎访问保健纪实网!

燥气成淫,即成病因!论中医之燥

时间:2025-11-03 来源:广东省中医药局 作者:佚名

  燥作为一种自然现象,是指气候环境中缺水的干涸状态,即如《说文解字》言:“燥,乾(干)也。”中医学中的燥有病因、病机、病证、治法等多个义项。兹对此加以梳理分析。

  

  01

  燥之类征

  燥为六气(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)之一,是秋季主气,呈现出干燥、收敛、清肃的特性。一般认为从秋分、寒露、霜降至立冬,为燥气当令。燥气成淫,即成病因,其致病具有两大特点。

  其一,易伤津。《素问·五运行大论》言:“燥胜则地干。”燥邪为害,最易耗伤人体的津液,出现各种干涩征象,如皮肤干涩皲裂、鼻干咽燥、口唇干裂、毛发干枯不荣、小便短少、大便干结等。《医门法律》言:“夫干之为害,非遽赤地千里也,有干于外而皮肤皱揭者,有干于内而精血枯涸者,有干于津液而荣卫气衰,肉烁而皮著于骨者,随其大经、小络所属,上下中外前后,各为病所。”

  其二,易伤肺。肺居于脏腑之上,为清虚娇嫩之脏,性喜清肃濡润,且外合皮毛,开窍于鼻,与天气相通。故燥邪伤人,最易耗损肺金,失润不降,则干咳少痰,或痰黏难咯,或痰中带血,以及喘息胸痛等。

  上述所言,即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“燥胜则干”的体现。《素问玄机原病式》对此概括为“诸涩枯涸,干劲皴揭,皆属于燥”,并进一步解释,“涩,物湿则滑泽,干则涩滞,燥湿相反故也”“枯,不荣王也;涸,无水液也;干,不滋润也;劲,不柔和也”“皴揭,皮肤启裂也”。

  燥有外、内之分。外燥者源于天,与季节、气候相关,又有温、凉之别。具体而言,初秋有夏日之余热,燥与热合谓之温燥;深秋有近冬之寒气,燥与寒合谓之凉燥。此如《通俗伤寒论》言:“秋深初凉,西风肃杀,感之者多病风燥,此属燥凉,较严冬风寒为轻;若久晴无雨,秋阳以曝,感之者多病温燥,此属燥热,较暮春风温为重。”至于其临证演变, 《通俗伤寒论》认为:“秋燥一证,先伤肺津,次伤胃液,终伤肝血肾阴。”

  内燥则是病变过程中阴液亏损形成的一种类燥状态,临证除可见上述燥征,尚可见肌肉消瘦、五心烦热、骨蒸潮热、盗汗等特有征象。其成因非常多,但大致可分为津液的绝对不足与相对不足。绝对不足者或见于热病日久,或见于汗、吐、泻下之后,或见于失血、亡精之后,或见于内热(如积热、郁热等)暗耗,或见于素体阴虚者等。相对不足者则见于一些更为复杂的情况,如瘀血内停致津液不行,或气化不利致水停不布等。

  由此可知,外燥作为一种病因,最易伤及人体,尤其是体表及肺之津液。内燥作为一个病机概念,则指津液不足或分布不均导致的一种征象。

  津液是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。津与液虽皆来源于水谷精微,但二者在性状、分布和功能上均有不同。此如《读医随笔》所言:“津亦水谷所化,其浊者为血,清者为津,以润脏腑、肌肉、脉络,使气血得以周行通利而不滞者此也。凡气血中不可无此,无此则槁涩不行矣……液者,淖而极厚,不与气同奔逸者也,亦水谷所化,藏于骨节筋会之间,以利屈伸者。其外出孔窍,曰涕、曰涎,皆其类也。”因此,津伤与液耗虽同属阴虚,但病变侧重程度还是有明显差异。

  02

  燥之属性

  关于燥的阴阳属性,业内一直争论不决。《易·乾》有“水流湿,火就燥”之论, 又有《外经微言》所云“燥从热发,风从燥起”。

  故言燥属阳者,多依据其字形结构,从其易耗伤津液,与湿相对、燥可祛湿,治燥药多汁多油等方面加以论证。

  言燥属阴者,则依据燥为秋令主气,在位居西方,在五行属金,通于肺,具肃杀收敛、向下向内之性,及《素问·五运行大论》所言“西方生燥……在脏为肺,其性为凉”,《素问·厥论》所言“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,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”,《医征》所言之“燥病属凉,谓之次寒,病与感寒同类”,《六气属性辨》所言之“暑统风火,寒统燥湿”等论述。

  还有言燥阴阳兼具者,如《景岳全书》提出“燥亦有阴阳”的观点,谓:“燥从阳者因于火,燥从阴者发于寒。”《黄元御四圣医书》也言:“燥为寒热之中气,上燥则化火而为热,下燥则化水而为寒。”《医醇賸义》认为:“初秋尚热则燥而热,深秋既凉则燥而凉,以燥为全体,而以热与凉为之用,兼此二义,方见燥字圆通。”

  客观而言,上述历代医家观点均可谓论之有据,言之有理。之所以会观点相左,实缘于认识的角度不同。众所周知,现代衡量气候的两个基本因素是温度与湿度,而古代对此的判断则主要依据现象与感觉,可以说是温、湿度的综合判定结果。如此说来,言燥邪属阳属阴都有片面性,而言燥有从阴从阳的双重属性应为持平之论。

  03

  燥之病证

  燥之为病,一般习惯性分为外燥与内燥两大类。但燥作为病因,唯自外来,而内燥生于阴虚,仅属类燥。

  外燥病多涉及感冒、咳嗽等病证,每伤及肺系之津。如温燥感冒者可见发热头痛,微恶风寒,干咳少痰色黄,心烦口渴,唇口干燥,鼻腔、咽喉干燥灼热,小便短黄,舌苔薄黄,脉浮数等。凉燥感冒者可见恶寒发热,头痛无汗,口、鼻、咽干燥,咳嗽痰少色白,舌苔薄白,脉浮紧等。肺燥咳嗽者主要表现为反复咳嗽,咳黄痰或白痰,伴有口干、咽痛、便秘、尿赤、身热,或伴有喘息等。

  类燥病则涉及广泛。如内科之消渴,以多饮、多食、多尿、形体消瘦等为特征,其形成以阴津亏损为本,燥热偏盛为标,两者互为因果,阴愈虚则燥热愈盛,燥热愈盛则阴愈虚,病变脏腑主要在肺、胃、肾。再如肺痨,是一种由痨虫蚀肺所致的以咳嗽、咯血、潮热、盗汗及身体渐瘦等为主症、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,病变主要涉及肺、肾,病变一般经历肺阴亏虚、阴虚火旺、气阴耗伤、阴阳两虚等过程。再如妇科之经闭,可因阴血不足,久则血海燥涩渐涸,故月经延后,量少,色红质稠,渐至经闭。又如皮肤科之牛皮癣,可因阴虚血燥、肤失润养而成,临证可见暗红色或褐红色鳞屑性斑块,常伴瘙痒等。

  再如干燥综合征,是一个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,临床表现为口、眼干燥,并可累及多脏器多系统,如肾、肺、神经系统、消化系统等。此病可归属中医的“燥证”“燥毒”“燥痹”等范畴,多因火热温燥或湿热毒邪,伤津耗液,致体内阴液不足,脏腑尤其是肝、肺、胃、肾失于滋润而成。

  04

  燥之治疗

  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确立了燥病的治疗大法,即“燥者濡之”,另有“燥淫于内,治以苦温,佐以甘辛,以苦下之”的具体方案。

  《本草新编》则认为:“湿与燥相宜,用湿以润燥也。”并列举了各类燥病的具体治法:“气燥,辛以湿之;血燥,甘以湿之;脏燥,咸以湿之;腑燥,凉以湿之。内燥,寒以湿之;外燥,苦以湿之;久燥,温以湿之;近燥,酸以湿之。燥不同,审虚实而湿之,则无不宜也。”

  外燥偏于温者,宜清宣凉润或清燥润肺,方如桑杏汤、清燥救肺汤等;偏于凉者,宜轻宣温润,方如杏苏散等。考虑到燥自外来,还应视情予以疏风。《通俗伤寒论》则针对秋燥初、中、末不同阶段提出“上燥治气,中燥增液,下燥治血”的治疗大法。

  内燥之治,重在修复津液之亏。因于津伤者多选用富含汁液的药物,如沙参、麦冬、石斛、天冬、玉竹、生地、知母、天花粉、乌梅、甘蔗等,选方如沙参麦冬汤、养阴清肺汤、益胃汤、白虎汤、麦门冬汤、消渴方等;因于液耗者则多选用质地黏稠的药物,如熟地、枸杞子、旱莲草、女贞子、桑葚、阿胶、龟板等,选方如六味地黄汤、左归丸、大补阴丸、百合固金汤等。因津与液互生互化,不少养阴方以津液并补,如一贯煎、复脉汤、天王补心丹等。根据病情,润养还常合用清热、凉血、散风等法。

  至于瘀血致燥,当活血化瘀与养阴润燥并用。对于肾气不化,津液不布所致的燥证,当遵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所言“肾苦燥,急食辛以润之”,常用肉桂、细辛等。

  此外,燥还是一个治法用语,即燥湿法,可分为苦温燥湿与苦寒燥湿两类;也是方剂的一个类型,即《药对》“十剂”中的燥剂。■

  


原文链接:http://szyyj.gd.gov.cn/zyyfw/ysbj/content/post_4790632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推荐内容
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健康产业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投稿服务
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

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,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。保健纪实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本网部分转载文章、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,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。

北京华夏世家中医学研究院主办 | 政讯通-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

保健纪实网 bjjsw.org.cn 版权所有。

京ICP备19010308号-33

联系电话:010-53387021 010-56153985,监督电话:17610609455,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7028685

第一办公区: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;第二办公区: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

邮箱:jiankangfzdyzx@163.com 客服QQ:2894426415 通联QQ:491393325

北京华夏世家中医学研究院